小時候我們期盼孩子聽話,長大後當上司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又希望他有溝通的勇氣;小時候我們期盼孩子安靜乖巧,長大後需要推薦甄選時又希望他表現突出;小時候孩子說一是一我們覺得教育成功,長大後我們擔心沒有想法的他會不會被社會淘汰。
無論是兩歲、六歲、十二歲還是十九歲,在孩子成長階段中總會經歷不順從的時期,尤其天生氣質上堅持度高、反應強度強的孩子更是常讓照顧者傷透腦筋。
但是我們忘了一件事。少有孩子能兼具乖巧、聽話、隨和,同時又辯才無礙、堅持立場、創意十足、善於溝通應變。所有好壞都是一體兩面,不順從、難打發的孩子固然需要加倍耐心愛心,仰賴照顧者循循善誘,但他們也許更能展現自我,在必須挺身而出的時候讓人刮目相看。
所以,別害怕孩子不順從,我們該害怕的是,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站在同一條基準線上理解孩子反對什麼,並且給予同理、思考引導、經驗分享和尊重?
沉默、沒有想法是不正常而且恐怖的,不思辯,一切都完了,無論幾歲都是如此。
如果您的孩子不順從,請先恭喜自己,表示孩子可能有動腦思考過,有衡量父母的指示與自我的需求;然而也並非就此打住,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1. 當孩子不順從時,觀察背後的原因,確認孩子針對這件事情反對,而非借題發揮,偷渡其他的情緒或不滿。如果不順從的原因並不單純,先檢討、處理陳年情緒以及緊張關係。
2. 讓孩子知道,只說「不要」、單純反對是無效的,請說清楚「那你要什麼」、「那你認同什麼」。年紀小的孩子需要照顧者細心觀察,確認他的需求,然後帶著他說。
3. 了解原因,同理他的感覺,試著在爭執的事情上給他選擇權(例如讓爸爸幫忙洗澡或給媽媽幫忙、一週補習三天或補習一天搭配自修)。
4. 不去評判誰才是對的,提供照顧者的想法理由,也一起收集其他客觀的看法或作法。
5. 當孩子接受新的提議或觀點,得理且饒人,務必遵守承諾,同時讚許孩子的行為;若僵持不下,家長必須衡量後果並做出決定:如果堅持孩子必須順從這件事情,日後一定要修復關係,對事不對人,不濫用權威;如果決定尊重孩子,也讓他知道,後果自行承擔。
6. 提醒孩子,在反對的同時也要尊重其他聲音或想法,尊重別人的感受,就如同他希望我們做的。以溝通為前提,以最少的傷害為目標。
7. 無論如何,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愛永遠不變,這是與任何爭論、衝突無關的。
(作者簡介)黃老師、阿寶的媽媽,從心理學、語言治療到應用行為分析,專研過不同領域,累積多年臨床教學經驗,卻在成為一個母親之後真正體悟,所有專業、所有知識的背後都應該是愛。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黃怡菱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