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歐美非常注重孩子的心理層面,有別於藝術治療和藝術教育,目前新興的議題是「藝術療育」,這次「敦煌書店世界繪本節」我也特別選出此主題的兩本繪本。
這種主題的繪本在台灣真的不多見啊!很值得有興趣的媽咪收進書櫃喔!除了介紹,我也同步提供我和艷寶的互動教案,媽咪也可以在家自己進行。

Imperfectly Perfect: A story that cherishes beauty in imperfection (適合6歲到9歲共讀) #推薦給家中有追求完美主義孩子的家長
Maria不小心撕毀哥哥Robbie最愛的繪本,陷入自責與恐懼。向鄰居Ms. Bea求助時,Ms. Bea以一只修復過的陶瓷碗為引,帶她漫步社區,尋找「不完美中的完美」——裂縫中綻放的蒲公英、臉上的皺紋、膝蓋的疤痕,甚至是閃電劃破的天空。
這些意象隱喻著「修復」並非掩蓋缺憾,而是以接納的態度賦予其新意義。最終,瑪麗亞用金色膠帶修補繪本,兄妹倆在共讀中重建信任,象徵「裂痕」成為情感連結的見證。
書中以日本傳統修復藝術「金繼」(Kintsugi)為核心隱喻,書中雖未直接提及「金繕」(kintsugi)一詞,卻處處呼應其精神,傳達「破碎並非終點,修補後的痕跡更顯珍貴」的理念,探索「破碎→修補→昇華」的循環過程,強調錯誤與創傷並非負擔,而是通往自我接納的機會。
Maria遇到的事件,也貼近當代家庭中常見的磨擦與和解,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體悟「關係修復」的重要性。
《Imperfectly Perfect》將東方美學融入西方兒童文學的手法,不僅拓展文化視野,更讓抽象哲學變得可觸可感。
同時,也呼應藝術療育中強調「透過創作重建自我」,與孩子共讀完這本繪本後,可以嘗試來一場小小金繼工作坊。讓孩子感受 #不完美也能創造美,學會欣賞生活中的不完美。
『小小金繼工作坊』
材料:印有瓷器圖案的紙、紙板、膠水、紙膠帶、金色顏料、畫筆。
流程:將印有瓷器圖案的紙撕成5~6片大小不同的紙片將紙片於紙板上拼成原來的樣子,用紙膠帶固定裂縫處,拼完後黏在紙板上運用金色顏料將裂痕塗上金色線條讓孩子說說從毀壞到修補的心理感受。

The Boy and the Octopus (適合4歲到7歲共讀) #推薦給家有內向或經歷同儕壓力的孩子
Stanley 是一位內向的男孩,他擁有一隻柔軟的章魚玩偶,而且著迷於章魚「變色隱形」的能力,公園裡的孩子總是嘲笑他的紅髮或笨拙,但是他無法向父親表達自己的痛苦,只能總幻想自己能像章魚般一樣可以融入環境中讓敵人看不見。

直到一場夢境中,章魚對抗海怪的「噴墨自衛法」啟發了他,墨水可以是武器,也可以是橋樑。Stanley 用畫筆將恐懼具象化,這些圖像意外成為父子對話的鑰匙,Stanley 也終於明白被看見和被理解的力量。
《The Boy and the Octopus》是一本「安靜卻震耳欲聾」的繪本,它不提供標準答案,尊重孩子「不說」的權利,以墨色與留白編織出一張接住所有沉默的網。當Stanley 的畫筆觸碰紙面,我們彷彿聽見千萬個孩子未被言說的故事。
在藝術療育中「非語言表達」是核心技法之一;透過色彩、線條和形象,當事人能安全地轉化與釋放難以言說的痛苦或焦慮。
和孩子一起共讀完後,也可以嘗試運用色彩與造型的藝術創作,讓孩子用「藝術」抒發內心世界的情緒。
『我的情緒章魚』
材料:透明塑膠片、輕黏土
流程:讓孩子將情緒轉化為顏色,一共八種顏色作豬章魚的八隻腳,讓孩子描述每一種顏色代表什麼心情,並簡短述說何時會有這種心情。
書籍資訊
Imperfectly Perfect(ISBN:9781801044998)
The Boy and the Octopus(ISBN:9780241489871)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Viento。碧安朵’s 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