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ssil Hunter: How Mary Anning unearthed the truth about the dinosaurs
英文繪本
Author:Kate Winter

ISBN13:9780241469897
瑪麗·安寧(Mary Anning, 1799–1847)誕生於英格蘭南部多塞特郡的萊姆里傑斯,屬於「侏羅紀海岸」的一部分,擁有豐富的化石資源。瑪麗的父親雖是一名櫥櫃工匠,為了貼補拮据的家境,也會帶著孩子在海岸採集化石販售給遊客。父親在她11歲時就撒手人寰,家庭頓失主要收入來源。瑪麗和哥哥喬瑟夫從此全心投入化石挖掘,跟母親一同撐起風雨飄搖的家。幾個月後,兄妹倆發現了第一具魚龍化石,瑪麗傳奇人生的扉頁,也在那一刻悄然翻開。瑪麗不只是那個「幸運挖到化石的女孩」,她的熱誠、才華與堅毅更是足以打破性別與階級偏見,進而與學術圈平起平坐並贏得尊重的關鍵。
我原本只將此書看作單純的傳記作品,但翻閱實書後實在太著迷了,作者的插圖非常精彩細膩,捕捉了時代氛圍,也讓環境與情節充滿臨場感。隨著故事線的推進,不僅能對瑪麗安寧有更深刻的認識,為數不少的科普知識也穿插得恰到好處,使閱讀的體驗兼具理性與感性。

18世紀中葉,英國進入工業革命時期,中產階級逐漸抬頭,機械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交通、出版和教育的普及,鬆動了原有的社會階級結構。知識的掌握權從貴族階層逐步下放至平民,成為大眾共同參與的活動,進而推動了自然科學的蓬勃發展。這樣的背景,讓自然探索和化石收集在18世紀末萌芽,並成為一種結合知識、時尚與社交的風潮。
魚龍(Ichthyosaur)的發現,事實上始於喬瑟夫找到的頭骨,當時被誤認為大型鱷魚的遺骸。1811年,瑪麗在同一個地點持續挖掘並找到了完整的骨架,這是歷史上第一句完整的魚龍化石。這個重大發現很快被刊登在科學期刊上,引起學界關注。就像其他受過高等教育的紳士學者一樣,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瑪麗求知若渴,想了解她挖掘出來的「怪獸」來自何方,又屬於什麼生物。

瑪麗成長的環境和所處的時代對於平民女性來說並不友善,主流的宗教觀念更認為上帝不會創造會滅絕的生物。瑪麗的發現成為關鍵證據,無聲地反駁了這種信念,也撼動了當時社會對自然與信仰的理解。在舊世界觀動搖、新自然科學成形的關鍵時期,她的貢獻對古生物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繪本裡有多幅跨頁插圖,還有三個大摺頁,其中兩幅分別介紹了魚龍和翼手龍,第三幅則是瑪麗的化石收藏箱。今年九月即將出版的新作《The Cave Explorer》就像接力似的,介紹發現拉斯科洞窟的少年馬塞爾·拉維達(Marcel Ravidat),完全就是必收的作品!

1823年,繼魚龍之後瑪麗發現了第一具完整的蛇頸龍(Plesiosaurus)骨架。化石詭異的身體比例超出人們當時的認知,加上勞工階級女性的身份,瑪麗曾一度遭受質疑。英國地質學家威廉·丹尼爾·科尼比爾(William Conybeare)證實此化石為真,並命名為蛇頸龍,然而他在公開發表時,卻完全沒有提及瑪麗的名字。1828年,瑪麗又發現了雙型齒翼龍(Pterodactyl)的化石,她的名聲終於傳開。
自小孜孜不倦的主動學習、長年累積的知識與經驗、細緻的觀察力和空間想像力,讓她培養出鑑別與分類的專業、解構與重建的能力,並能說出與主流學者齊觀等量的語言,在私人層面獲得許多學者的尊重與肯定,甚至通信交流討論,但生前始終未獲得正式的認可。

無論我走到哪裡,無論是萊姆的海灘上,還是倫敦繁忙喧囂的街頭,我總忍不住想知道我腳下可能埋藏著什麼。那些曾經咆哮、行走並存在於數百萬年前的生命⋯⋯

瑪麗47年的短暫人生,幾乎都奉獻給化石的挖掘與研究,期間曾多次面臨經濟困境。1930年,地質學家亨利·德拉·貝切(Henry De la Beche)以她發現的化石作為靈感,創作了一幅彩色版畫《Duria Antiquior》,描繪出多塞特郡侏羅紀海岸的史前景象。德拉·貝切將版畫收益用來資助瑪麗的生活,實質回饋她的貢獻。這是歷史上第一幅根據化石證據為基礎繪出的古生物生態圖,兼具藝術價值和科學意義,也記錄了瑪莉留下的腳印,象徵她在那不屬於她的科學時空中,少數獲得肯定的時刻。
書籍資訊
The Fossil Hunter(ISBN:9780241469897)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Mom’s Murm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