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有一陣子,常在用餐時吃沒兩口飯,就嚷嚷著:「我吃不下了!」然後擺出一副很痛苦的表情。但飯後點心倒是胃口絕佳,不禁叫我和太太皺起眉頭。
當孩子吃太少,或不願意把飯吃光時,你會怎麼做呢?
一開始當然是好聲相勸,循循善誘:「把飯吃光光,才會長高長大喔!」、「每一種食物都要嘗試,才會營養均衡呀!」
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這沒啥用。實在看不下去時,就祭出利誘或威脅:「快把飯吃完,就可以吃冰喔!」(利誘)或「才吃這麼一點點,假日不要帶你出去玩了!」(威脅)
利誘的效果通常很短暫的,而威脅呢?孩子恐怕會更討厭吃飯,更難以品嚐食物的美味。
我想起,小時候的我也曾經胃口不好,個子相當矮小,令我父母擔心不已。他們不管好說歹說、威脅利誘,一點用也沒有,我吃不下就是吃不下。後來,他們放棄了,每天就在我碗裡放進極少量的飯,和一些些配菜,然後告訴我:「吃完這些就好。」
因為難度降低了,我也比較容易把飯吃光。
不過,如果你知道「大盤子效應」的話,你可以有另一種選擇。下次,請給孩子使用大餐盤用餐,裝上一樣的飯量,這樣一來,食物量看起來就比較少。孩子用餐壓力減少了,也比較有可能吃光。
不需要威脅、利誘或講道理,只要改變環境設計(用大尺寸的餐盤),卻能促發孩子改變行為(把飯吃光)。同樣的原理可以用在減肥,如果你想吃少一點,就用小餐盤來盛飯菜,只裝少量的食物,看起來就很滿,你會有已經吃很多的錯覺。
過去我們以為,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要先改變他的想法,或者,提供足夠的誘因(或懲罰),讓他有動機去做出改變。後來,行為科學家發現,其實只要花點巧思,在環境中做些微調整,竟能讓人不知不覺地採取不同的行動。
《蒼蠅效應》這本書,通篇在探討的,就是這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蒼蠅效應指的是生活中看似無關的小事,卻大幅影響人們行為的現象。靈感來自於廁所裡的一隻小蒼蠅。當在男廁的小便斗上畫上一隻小蒼蠅,就可以讓男士在小便時尿得更準。這使尿液溢出到地磚上的狀況減少了大約百分之五十,清潔成本也因此大幅降低。
不管你怎麼用力宣導、耳提面命,或在小便斗前張貼警語,一些男士就是難以控制小便的方向,以致尿液四濺。沒想到,只是在小便斗上畫上一隻小蒼蠅,或許激發了男士們的戰鬥性格:「淹死那隻蒼蠅」。就這樣,問題改善了!
《蒼蠅效應》討論的,就是這些看似無形的環境促發帶來的影響力——從職場、商場、情場到賭場,蒼蠅效應無所不在。善用他,你也可以發揮影響力;理解他,你可以避免自己的荷包失血。
對了!附帶一提,如果你希望自己提出的觀點更具吸引力,就幫這個觀點取個名字,名字是什麼不重要,別忘了在後頭加上「效應」兩個字,大家就會覺得:「好像真有這麼回事!」
這就是「效應效應」(effect effect)。所以,剛剛提到的「大盤子效應」,其實是我自己掰的,這現象真正的名字是「德勃夫錯覺」(Delboeuf illusion)啦!
書籍資訊
蒼蠅效應: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操控最複雜的人心?揭開潛意識引導的底層邏輯(ISBN:9786267181799)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