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想給他一些建議,他就會生氣!」
有個父親來問我孩子的事,談到孩子遇到困難時,父親想提供他一些方法,結果孩子不但不領情,還生氣地大叫:「吼唷!那沒有用啦!」
父親被惹惱了,繼續說:「你沒試過,怎麼會沒用?」
「唉唷!你不懂啦!」孩子甩頭就走,拒絕再說下去。
這父親感到很挫折,問我該怎麼辦?我試著同理他的心情:無力嗎?灰心嗎?失落嗎?他回答:「是呀!我真是好心被雷親!」接著又說:「老師,難道我給的建議錯了嗎?為什麼他不肯定接受?」
你會發現,有時候我們看到別人陷入困境,想給對方一些建議;我們帶著善意,提供對方實用的解方時,卻引發對方的反感。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黃啟團老師的作品《別人在想什麼,都是你能懂的》一書中提到,當我們給別人建議時,言語裡面往往隱含著兩個假設:
① 你現在這樣做是不對的;
② 我比你的水平高。
也難怪,對方聽了沒有感到比較好,反而覺得被貶低、不舒服。
我告訴這位父親:「你很希望給孩子一些幫忙,是嗎?」對方點點頭,我又說:「你那麼想幫助孩子,是因為不希望孩子受苦吧?」他又點點頭。
「所以,你是很愛孩子的。但孩子不願意接受,也讓你感到很挫折。你不知道如何把愛傳達給孩子。」
「沒錯!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讓孩子感受到我的用心。」
我告訴他,孩子會有這樣的反應,其實是內心已經很苦惱了;在聽到建議後,感到自己更蠢,但又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心情,才會要父親別再說了。
我說:「我有個做法,你願意聽聽看嗎?」他用力點頭說好。
「你可以好奇地多傾聽他訴說困境,然後同理他的心情,然後用邀請的口吻對他說:『爸爸有一些想法,想提供你參考,你願意聽聽看嗎?』如果孩子願意聽,你就說出來;如果孩子不願意聽,你就告訴他:『我知道你想靠自己解決問題。如果你有需要的話,可以隨時來找爸爸討論,我都很歡迎喔!』」
「你的意思是,我得允許孩子不聽我的建議。」
「是的!就好像,我邀請你聽聽我的建議,同時也尊重你可以不採納。」
「喔!我明白了!」看著他恍然大悟的模樣,我想起,如果我一開始就給他建議,他不一定會想接受,甚至可能和我辯論起來:「可是……」。然而,我一開始先給予很多同理,關注他的情緒感受與內在想法,讓他的煩惱能真正被聽懂。
這麼做時,對方反而對我產生信任感,而願意聽聽我怎麼說了。
黃啟團老師的新書《別人在想什麼,都是你能懂的》,是一本人際關係心理學,用淺白易懂的筆觸,告訴你如何與身旁的人互動。講理講贏了,又怎樣?輸了關係、失去信任,得不償失。
書籍資訊
別人在想什麼,都是你能懂的:一本關於人的「說明書」,黃啟團「人際心理學」經典之作!(ISBN:9786267181744)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