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story of the Computer: People, Inventions, and Technology that Changed Our World
英文圖文書
Author:Rachel Ignotofsky
雖然知道這本書有海量的文字,但內容跟復古畫風實在很吸引我,忍不住給自己下閱讀戰帖。1984年,蘋果電腦推出麥金塔的電視廣告,以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知名小說《1984》為靈感而設計的情節,暗示麥金塔電腦將從「老大哥」手中拯救人類,象徵技術的嶄新突破。
近四十年來,電腦進步的速度並未稍減,手機、網路、搜尋引擎、智慧型手機、雲端、社群與演算法、大數據、人工智慧⋯⋯針對未來的發展也有許多預測,且實現的可見度並不低。充斥我們生活的電腦,除了學習如何運用,我也希望孩子能對其演進的來龍去脈有某種程度的瞭解,在那之前媽媽先做一做功課。
這本書雖然有其難度,但作者已經有相當好的排版,針對某一時期、某種發明甚或發明家都有圖文可循。以此為基礎佐以需要的補充,對我來說是很好用的媒介。
在正題開始之前,作者先花了幾頁篇幅介紹電腦的名詞解釋和基本知識,諸如硬體結構、程式軟體或者技術應用。因為圖片的搭配,在向孩子解釋的時候也較好建立概念。
有一頁針對電子遊戲演變史的介紹,儘管對遊戲研究不深得我看了都覺得十分有趣,有好多懷舊的東西。
作者將電腦的演進史編排為八個章節,依序為:古文明(25,000B.C.E-1599C.E)、蒸氣與機器(1600-1929)、二戰與第一批電腦(1930-1949)、戰後繁榮與太空競賽(1950-1969)、個人電腦(1970-1979)、作為創意工具的電腦(1980-1989)、全球資訊網(1990-2005)及多功能裝置(2006迄今)。每張開頭左面有該年代的重點物件,右面則有短文簡介。章節名稱的字體也隨著內容加了一些小細節在上面。
時間軸
每一張都以時間軸作為開場,提示在這段時間內發生的重要事件。以戰後時期來說,約翰·皮斯普·埃克特(John Presper Eckert)和約翰·莫奇利(John Mauchly)發明的的通用自動計算機(UNIVAC)是美國第一台商用電腦,以磁帶取代打卡技術,輸入數據更快,成為IBM的競爭對手,並在1951年取得美國人口普查局的合約,處理戰後嬰兒潮造成的爆炸人口。而1958年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發明了第一顆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簡稱 IC)實現了將不同元件坐在同一塊晶片上,得以大幅縮小電路板並減少工時,讓電腦可以有飛越性地發展,也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
歷史
在時間軸之後,針對該時期的歷史,有更詳細的說明。1970年代,跨入超大型積體電路時期的第四代電腦,促成個人電腦的普及化,然而使用上需要輸入一些複雜的指令,學習成本高,不甚方便。直到1980年代,圖形使用者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縮寫:GUI)的問世提供使用者更為直覺的操作方式,讓愈來愈多人願意使用。個人電腦的大眾化,讓計算機跳脫數字處理的侷限,成為創意專業人士的得力工具。
這段期間,個人電腦市場成為IBM的PC、蘋果的Apple II及Commodore64的三角戰場,可見IBM與Apple的恩怨情仇、抄襲蘋果GUI作業系統的Windows系統、Steve Jobs的傳奇故事等等。娛樂方面,任天堂以掌上型遊戲機和紅白機取得空前成功,皮克斯則以五分鐘短片《Tin Toy》於1989年獲得第一座奧斯卡獎項。
在歷史介紹的尾聲,作者會總結該時期帶來的影響。
重要發明 & 具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
看完歷史,帶讀者認識幾項重要發明。我們來看看【蒸氣與機器】這三百多年間有什麼酷發明,和其背後的重要推手。
約瑟夫·瑪麗·雅卡爾(Joseph Marie Jacquard)在1804年發明了雅卡爾織布機,將設計好的織紋以特定規則在卡片上打孔,織布機會利用孔洞的有無來控制經緯線的上下關係,實現以機器取代繁複人工的花紋編織,Jacquard因而成為緹花的代名詞。這兼具存儲與可編程資料的概念,被運用在後來的計算機與程式的發展。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提出了差分機(1822年)與分析機(1834年)的設計概念,儘管只有部分實做出來,超前的邏輯設計影響了後來整個世代的電腦科學家,被視為是電腦之父。而且在一百多年後,倫敦科學博物館耗費17年時間,依照巴貝奇的設計實際打造出一台差分機,其作動正如巴貝奇當時所預想的,他的遠見令人嘖嘖稱奇!只可惜有生之年無法看到成果。
巴貝奇的想法也啟發了數學家艾妲·洛芙萊斯(Ada Lovelace),17歲的艾妲在宴會上看到41歲的巴貝奇演示小部分的差分機,兩人因緣際會建立了長期的工作夥伴關係。艾妲翻譯了一篇針對分析機進行闡述的文章,並加入自己詳盡的筆記與註釋,也為分析機寫出一段演算法,因此她常被視為史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在大家將計算機視為算術工具的當時,只有她先預見計算機可以廣泛應用於各領域的可能性。
19世紀末,美國的人口膨脹速度讓人口普查的效率完全追趕不及,每十年一次的普查預估要花超過十年才能完成,政府亟欲找出新的方法來縮減時程。1888年,赫爾曼·何樂禮(Herman Hollerith)從雅卡爾織布機及當時的火車票獲得靈感,設計了打孔卡片製表機,贏得政府合約。
卡片上以特定位置排列的孔洞顯示出公民婚姻狀態、職業、性別與種族等資訊,搭配通電的「讀卡機」、「分類匣」,這第一台插電的計算機避免了人工判讀造成的誤判風險及冗長工時,將1880年就耗費八年的人口普查一口氣縮短為一年。
何樂禮在1896年創立TMC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1912年他將公司賣給CTR(Computing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並擔任顧問。而CTR在1914年雇用的托馬斯·J·華生(Thomas J. Watson Sr.),帶著他在前東家提出的口號「THINK」,憑藉他積極的商業策略帶領CTR成為後來聞名於國際的商業機器公司:IBM。
我們這一代剛好經歷了電腦迅速發展的時期,其實讀起來格外有感,小時候根本想像不到走到哪隨時能上網,或喊聲「Hey Siri」就能問天氣、查餐廳的現在。然而科技還持續在進步,跟孩子話當年的同時,我期許自己也能跟上他的時代,持續吸收新知,與時俱進。
書籍資訊
The History of the Computer (精裝版)(ISBN:9781984857422)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Noel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