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能等到孩子青春期,
才開始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挑戰
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才幼兒園或國小階段,離青春期還很遠,那你就錯了!
我指的不是,時間一晃眼就過去了。而是,你現在與孩子相處的每分每秒,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孩子進入青少年時,你對孩子是否還有些微的影響力。
「以前他很聽話,現在他怎麼都講不聽?」
「以前他很乖的,現在整個變個人!」
「他叛逆這樣,我都快要認不得他了!」
這些話,我一點都不陌生。是青少年的家長向我求助時,開頭便會說出的心聲。他們無法理解,孩子怎麼才在一瞬間,整個「走鐘」,變了個樣?
事實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你與孩子的互動,以及你陪伴孩子的質與量,早就為孩子青春期的發展樣貌,埋下伏筆。只是,你不一定能提早意識得到而已。
有個母親問:「我希望能和國二的孩子有更多話題可聊,於是就問他未來想做什麼、從事什麼工作?沒想到,他一臉厭煩地回答三個字:『不知道』。」
母親繼續追問,孩子卻冷冷地丟下一句:「就說不知道了,很煩耶!」
這讓當母親的感到好受傷、好無奈!
「不知道」這三個字,背後想傳達的,其實是「我不想和你說」,其實是拒絕溝通,讓你碰軟釘子。然而,孩子真的不知道,或者沒想過嗎?
「他小時候曾說,長大要去當電競選手!」
「喔!那你當時怎麼回應?」
「我就跟他說,電競選手不太好,到時候會餓死,要他想想別的…..」
「其實他對未來是有想法的,只是和你的期待不符,怕被你否定,乾脆不講了。」
「真的耶!他有時候會說:『反正說了你們又不懂』、『反正講了你們也不會支持』之類的話。」
青少年很聰明,過去一再被否定,現在絕不讓自己再度受傷,寧可不說,也不想再被指責說教。
那該怎麼和青少年互動呢?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在其最新作品《先陪伴,再教養》一書中提到,青少年正是追尋「自我認同」的時期,而自我認同是由「成就感」和「歸屬感」兩者組成。前者是感受到自己面對生活挑戰,能勝任、能做得好,也就是自我價值;後者則是感受到被接納、被理解,常需要在人際關係中獲得。大人如果不能滿足他們大量「成就感」與「歸屬感」的心理需求,孩子便容易對大人失望,轉而從他處尋求滿足。
於是,青少年的種種問題行為,常和這兩個需求未被滿足有關。
一旦你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夠好的、有能力的,同時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能被充分理解,那麼,孩子便願意信任你,你們的關係連結也會更好。
而關係品質就是影響力。
建立關係品質這項工程,絕不能等到孩子時青春期才來努力;而是孩子一出生,就要好好經營。就存款一樣,關係存款存得夠,就不怕青春風暴來襲時,關係連結不堪一擊。
否則,許多青少年問題,家長得先花好多時間與心力來修補關係。
《先陪伴,再教養》這本書寫得真好,清楚呈現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樣貌,以及青少年家長的痛苦與無助。從課業學習、親子溝通、問題行為、網路失控、情緒困擾等議題切入,分析青少年行為背後的原因。
最後,作者更提醒你,家長先把自己安頓好,是當務之急。就算青少年的問題讓你很頭痛,你要思考的,除了如何「救」這個孩子,更是如何先讓自己安頓下來,欣賞自己、接納自己。
書籍資訊
先陪伴,再教養:讀懂孩子不愛念書、手機滑不停背後的困境,校園心理師給青春期父母的27則心法(ISBN:9789864063444)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