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與家長討論孩子的問題,談著談著就談到家長自己的成長經驗,尤其是與自己父母的關係。
好幾次,遇到幾位「用心」的母親,之所以說她們「用心」,是因為他們為孩子已經付出許多,卻還覺得不夠,更努力想辦法做得更多、更好。
一位母親告訴我:「我希望孩子能有主見、有自信點,不要凡事都配合別人。」而她的孩子從小就乖巧懂事,對大人的配合度高,任何師長看了都喜歡。只是,這母親卻十分焦慮,擔心孩子只會配合,卻忽視自己的感受或需求。
「我擔心她『太乖』,以後被別人ㄠ還不懂得拒絕。」
「你就是這樣的人嗎?」我問。
對方點點頭,同時露出訝異的眼神。我怎麼會知道?其實我是猜的,但我不是瞎猜,而是遇過很多家長都是如此——不希望孩子成為那個自己不喜歡的自己。
「以前,家裡環境不好,父親幾乎一天到晚都在外工作。母親辛苦操持家務,照顧家裡的幾個孩子。我是家裡長女,時時刻刻都在配合她,為她分擔辛勞。甚至為了弟妹,在她的勸說之下,犧牲自己的夢想。」
當時,她以為這麼做,母親就會滿意。沒想到長大後,母親卻對常她百般挑剔。幾年前,母親臥病在床,幾乎都是她守在一旁照料。有一次,其他弟妹回來探病,圍繞著病床上的母親;當時,母親看起來好欣喜。
然而,母親的眼神卻一直注視著其他手足,當下令她感到好心寒。她永遠忘不了那一幕:「我這輩子都在當個乖女兒,換來的,卻是母親的冷漠與挑剔!」
所以,當她女兒表現出過度配合時,她便感到擔心。她不願自己的女兒,成為「太乖」的人。
這個女人與她母親的關係,深刻地影響他在成為母親後,對待孩子期望與教養方式。
「當時,我常想,乾脆任性一回,不要照顧生病的母親好了!但想到這裡,我又感到十分內疚,畢竟,母親曾經如此辛苦地撫育我們長大……」
即使後來母親過世了,她與母親之間那份糾結的關係始終存在。想起母親,她是既思念又怨懟;恨母親時,又常感自責。
「當時,母親對你百般挑剔,你無法使母親對你滿意;那麼,現在你願意欣賞自己,對自己感到滿意嗎?」
當我這麼問時,她有些訝異,似乎沒想過這個問題。一會兒,她點點頭,露出微笑,似乎明白了些什麼。
母女之間的矛盾與糾結,在許多女性的生命歷程中都曾出現,也常深刻影響到長大之後的各種人際互動,包括職場、伴侶或親子關係。
有不少女人對自己的母親有無法說出口的恨,而在自己當了母親之後,一方面似乎能諒解母親,另一方面卻又對母親出現更多的氣憤,他們大多經歷過母愛創傷。
《討厭媽媽的我,是不是個壞女兒?:告別母愛創傷、修復破碎關係的9個「壞女兒」練習》這本書,談的正是「母愛創傷」,以及療癒這份傷痛的途徑。
作者告訴你,可以當個「壞女兒」。但這個「壞」,是為了自我保護,為了設立界線、為了不再受到傷害。最終,我們必須學習情緒獨立,意識到:「我是我,母親是母親,我不需要繼續背負著她的情緒與期待而活」。
當然,這是最困難卻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書籍資訊
討厭媽媽的我,是不是個壞女兒?:告別母愛創傷、修復破碎關係的9個「壞女兒」練習(ISBN:9786267181553)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