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s Violin: The Story of the Recycled Orchestra of Paraguay
英文繪本(愛達的小提琴:巴拉圭再生管弦樂團的故事)
Author:Susan Hood
Illustrator:Sally Wern Comport
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邦交國:巴拉圭,其首都亞松森市郊區有一座建於垃圾掩埋場之上的貧民窟小鎮卡拉烏特(Cateura),拾荒是那兒大多數居民的工作,可想而知的克難與貧困,讓當地孩子難有受教育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幫派、犯罪與毒品問題。直到2006年,來自阿根廷的查維茲(Favio Chávez)到這裡擔任環境技師從事資源回收計畫,同時身為音樂家的他決定抽空教卡拉烏特的孩子們音樂,但樂器數量遠不夠需求,即使孩子有意願學習也負擔不了。有一雙巧手、被暱稱為「Cola」(Nicolás Gómez)的居民在拾荒時發現了形似小提琴的垃圾,拿給查維茲看,廢物利用的想法就這樣浮現,他們從垃圾堆尋找並收集所有可用的材料,由可樂改造成提琴、鼓、長笛等一件件獨一無二的樂器,查維茲的熱情與行動力催生了巴拉圭再生管弦樂團,也創辦了學院教導孩子音樂和樂器的製作,為當地的孩子與居民帶來活力、快樂與希望,樂團甚至登上世界舞台受邀至各國表演,鼓舞並啟發更多人,其中不乏許多曾經連卡拉烏特在哪裡都不知道的人。
2009年,想製作弱勢兒童紀錄片的製片人亞桑杭德拉(Alejandra Amarilla)偕同導演茱莉安娜(Juliana Penaranda-Loftus)前往故鄉巴拉圭,進行弱勢兒童紀錄片的取材與研究。她們在這趟旅行認識了查維茲和他所投入的再生樂器音樂教育,隔年帶了攝影指導再訪,拍攝一些素材準備製作預告片,並以此為始追蹤樂團的動向。製作團隊在2013年透過眾籌 Kickstarter 募資,以三名團員為主軸拍攝紀錄片《Landfill Harmonic》並於2015年上映。繪本的主角就是紀錄片中其中一名團員愛達。實際看過樂團表演的影片,用廢棄物做出來的樂器在團員們的演奏下可以呈現出那樣的音色,我真的難以置信又感動不已。創意可以點石成金,貧民窟也能飄揚天籟,這個激勵人心的故事值得與孩子分享。
愛達成長的城鎮、居住的家都是垃圾組成的。
儘管生活條件如此惡劣,面對每天傾倒而來高達一千五百噸的垃圾,愛達仍懷抱著正向思考。垃圾裡有可以回收賣錢的資源,他的爸爸曾在垃圾堆裡找到好東西,也聽過有人挖到過珠寶!垃圾車在小愛達眼中彷彿是藏寶箱一樣。
雖然貧窮,愛達一家仍然過得很快樂。爸媽出門上班的白天,愛唱搖滾樂歌曲的奶奶也影響了愛達和妹妹,下班回家的爸爸晚上會講音樂家的故事,帶她們透過收音機認識樂器的聲音。
然而許多孩子長大後就混幫派做壞事,看在愛達姊妹眼裡,也不禁憂心自己的未來。
某天,在教堂牆上看見免費音樂課的課程公告,奶奶不問家人意見就直接幫愛達姊妹報名。愛達心懷感激並期待著音樂的浸沐。然而樂器不夠報名的孩子們使用,比一棟房子還昂貴的樂器也不適合讓孩子帶回家練習,可能被偷竊或變賣。
發起音樂課的查維斯老師看著在垃圾堆裡穿梭的孩子,靈機一動思考自製樂器的可能。他向鎮上從事資源回收同時又有匠師手藝的居民「可樂」尋求幫助。他們將垃圾場撿來的破銅爛鐵巧妙改造,刀叉湯匙能當琴鍵、舊水管可以做薩克斯風、各種廢棄容器搭配X光片當鼓面,就成為優秀的打擊樂器。愛達選擇的小提琴,利用了舊油漆罐、烤盤、叉子和木條組成,是她心中的無價之寶。
在連教室都沒有的情況下,他們需要頂著大太陽或承受風雨進行練習。面對查維斯老師嚴格的訓練,也有孩子中途放棄,但愛達不僅未曾退縮,回家也會自主練習。漸漸的,不只是演奏技巧、品格與思想都愈來愈成長。再生管弦樂團就此誕生!努力的愛達與其他團員闖出了名聲,受邀到別的城市去演奏。
音樂帶領他們脫離貧窮的限制、帶領他們開拓視野;接觸世界的風景與文化、接受世界各地的歡呼與掌聲,反之,他們也將自身經歷所蘊含的能量與意義傳遞給大家。
紀念此書的出版,出版社也出資捐助了再生管弦樂團。
可樂和他製作的樂器。
書籍資訊
Ada’s Violin (精裝版)(ISBN:9781481430951)
愛達的小提琴:巴拉圭再生管弦樂團的故事(ISBN:9789578423749)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Noel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