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捷運上翻閱《離職說明書》這本書的時候,總是會默默接收到四座好奇的眼光。當到站下車,也總會碰上一個一起下車的陌生人,鼓起勇氣詢問我,「小姐,請問這本書,是在教人怎麼離職的嗎?」
我把書背翻個面,指著上面的字告訴對方,「很多事,不是離職就會好。」與其說這是一本教人怎麼離職的百寶書,書中的精髓,是將職場視為遲早會離開的地方,越早在期限到來之前,將工作的心態,從「上班族」轉換到「專業者」,越能以自己的節奏,界定自我產值和價值,不再依賴組織或領導操控。
書中有句比喻很傳神:「職場是我的存摺,我的專業是現金。存摺(職場)很多,但裡面都沒有現金(專業),是沒有用的。」
這本書的作者金湖,是韓國公關與溝通領域的大學長,職涯歷程與我相近,讀來特別有共感。疫情肆虐的這幾年,我感受無比深刻,有傳播環境的險峻,可動支預算說砍就砍;有中層主管階級的沒落,組織益形扁平精簡。
去年的生存焦慮,簡直到了極點,我才第一次意識到,長久以來抱持著競爭的職場信念:要比同儕更早晉升、獲得更優越的package,根本承受不住時代的一個傷風噴嚏,我不能再以「大概還有十年的時間、可以拿薪水過日子」的平均值,來期待職場對我有恩有義。我從那時開始轉念思考著,要如何成為我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利用至多、可能不到十年的時間,創造和累積讓自己獨立的技能。」
前一篇文章,提到我想成為創作者。年前和總編輯與兩位暢銷作家芬妮、中薇一起聚餐,大家一聽到我的志願,第一個相同的動作,是紛紛舉起自己的食指、把頭搖得波浪鼓似地告誡我:「喔,NO、NO、NO,妳千萬、絕對、不可以隨便離職喔 ! 台灣的創作環境,是養不活一個專職的創作者的。」
我被她們認真又俏皮的表情逗笑了。我說那當然,我知道台灣的環境,也比數年前兩度裸辭的我,更清楚自己的本錢和欠缺。
按照書中傳授的幾個檢測標準,我盤點了自己的「技術」何在,我知道該如何創造話題和趨勢,也很擅長管理風險與公益回饋,從過往的經驗中,已能歸化出簡潔的守則和矩陣,協助從零到有的風險或公益系統建置。
但數位工具是我始終不擅長的。還有,就算是經營自我品牌,也得仰賴精確紮實的成本管控概念,我需要強化數字敏銳度。另外,關於造勢不可或缺的人際節點,有多少是已經發展出盟友情誼、而哪些只是行禮如儀呢?
我有強烈的社交恐懼,太有目的性的交誼活動,怎麼勉強也做不來。書中提到了一個很好的方法,交換(Exchange)。因為合作接觸的時間多,如果對方不排斥,我也會幫忙看看人類圖,回饋是請對方也教我一樣技能,我於是學會了懶人剪接、三分鐘製圖、有人甚至慷慨告訴我如何開團、分潤、承攬網紅經紀的訣竅。
創作使我快樂,但創作的收益,現階段無法全盤支應生活所需,所以我得想辦法活絡自己的技能組合,利用現在的工作,讓技能翻新和升級,以等待創作更為純熟穩健的時刻來臨。
前陣子,流年接通60號閘門的時候,朋友曾問我,最近感覺還好嗎?會不會很悶。我破天荒地回答,完全沒有,這反而是我久違了一年之後,覺得特別順暢的時刻。
雖然,所有的外在條件都沒有變好,環境更艱困了,得重新適應新的組織和語言文化,每小時就像在聽CNN與BBC。業績更難達成了,一直有意想不到的對手、用低得幾乎脫褲的價格來和你競爭。
每天每天,醒來都覺得很艱苦,因為不知道今天的工作得克服甚麼,然而,每天每天,駛向公司的路上,也覺得有盼望,我知道我今天又會學到甚麼,是切合我目標的必要技能,會存到我的戶頭,作為未來支撐我創作、服務的本金。
以下,是這本書最終向職場社畜提出的十個問題。想一想,活用職場,而非被職場所利用。人生不必奴,當一回自己的主吧。
- 與上班族不同的「專業者」是甚麼?(自己想成為怎樣的「專業者」?)
- 過去兩周有為自己,製造獨處的時間嗎?
- 在職場生活中,做甚麼事最有活力並樂在其中?寫出十個事例。
- 撇除別人想要的,我知道自己對生活和職業真正的欲望嗎?
- 我想如何結束職場生活?
- 我有甚麼個人技能或專業,能不依靠組織就賺到錢?
- 我是否為了專業成長而學習,而非為了戰勝競爭對手?
- 在職場一起共事的人們,會記得我是個甚麼樣的領導者?
- 創造專業的困難是甚麼?我是否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壓抑自己的期待?我能找到越過這道牆的方法嗎?
- 我對工作與生活平衡有自己的解釋嗎?休息和離開,由我自己主導嗎?
書籍資訊
離職說明書:擺脫萬年社畜心態,培養「專業工作者」的十項核心力,隨時離職都不怕!(ISBN:9786263491199)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職場裡的人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