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
Author:李乾朗, 俞怡萍
Illustrator:黃崑謀, 李乾朗等
台灣在地質方面是一個年輕的島嶼,在歷史層面也是一個年輕的國家,然而從史前、原住民時代,經過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日治再到戰後,每個階段都有一些古蹟未遭受天災人害,或得以倖存而保存下來,為數還不算少。它們見證了歷史人文的變遷、具現了建築技術的進展,也記錄了不同風格的藝術與美感。
正因台灣腹地不大,我們不須跋涉多時,就能接觸到大大小小的歷史建築。但即便有多接觸古蹟的機會,我常有外行不得門道的挫折感,專業導覽的解說往往也難以深植腦中。缺乏系統性的認識是一大主因,我嘗試過搜尋資料,也會苦於理解文中與建築相關的名詞。這本書就像開了一扇門,引導我進場,從不同角度去「看懂」台灣的古蹟,體會前人當時的生活樣貌,體會建築對他們的意義。
正如其書名,作為入門是很棒的指南。如果想針對各個知名古蹟深入研究,書末還附錄了延伸閱讀書單,真是用心而完善。
這本書規畫了四大篇章:【觀察】、【認識】、【形成】與【走遊】,三分之二的篇幅都給了【觀察篇】,增訂版一共囊括了25種古蹟,以精美的大圖做為索引圖錄。
觀察篇
每種古蹟的開場都有一張跨頁大圖,畫的是該類別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蹟,寺廟類被選出來的是彰化鹿港龍山寺。扼要的導言外,也會針對古蹟的「看點」拉線簡介,還有對應頁碼的標註,讀者會很清楚知道,接下來幾頁作者將一一說明的重點。而右上角的色碼在翻閱或找資料的時候很有幫助。
對應不同內容,時而搭配插圖,時而以實際照片佐證。插畫柔和了知識的稜角,照片又滿足認知的需求,倘若畫風美麗、排版得宜,我對這樣的知識書還挺沒有抵抗力的。
雖然我列舉的兩個古蹟類型,其大圖都是俯瞰圖,其實25類古蹟中,還有仰望、剖視等等不同視角的描繪。
在台灣,日式住宅類的古蹟或老建築還蠻多的,也是很容易派上用場的知識。從裡到外,包含空間配置與用途,建築的結構和庭園設計的要素,作者編寫了不短的篇幅。
認識篇
在【觀察篇】接受每一種類型古蹟的細部資訊後,若您跟我一樣對古蹟一知半解,會被一股求知慾驅使,想將這些細節做歸納與比較,例如建築的外觀形式與裝飾風格等等。讀到第二篇【認識篇】,看到作者依照建築系統整合了這些知識,宛如跟資優生同學借到筆記,內心感覺踏實。另外有許多在前面沒有多做解釋的名詞,這裡也會有進一步的了解。
比方說前面的【觀察篇】曾提到,古蹟有分為不同地域性的建築風格,在【認識篇】就進一步說明了傳統建築的四個種類。而建築的技法或形式,諸如屋頂、柱子等的樣式,木雕、石雕、彩繪等裝飾,或是材料的差別與應用實例,都有精彩的圖文整理。
形成篇
分門別類還不夠,第三篇的【形成篇】更是以台灣歷史年表方式呈現,按古蹟興建時間排序,分不同時期來介紹。讀者可以帶著腦中已經輸入的基本概念,將時代、文化背景造成的影響與這些建築的演變,建構出更立體、更有條理的認識。
走遊篇
在第四篇【走遊篇】中,貼心列出了依行政區劃分的古蹟清單,並標註了古蹟類型、級別、地址和短評。未來規劃出遊行程不僅可以參考這份列表,我也打算帶著這本好書走讀,與蛋黃分享書中凝縮的精華。
書籍資訊
古蹟入門(增訂版)(ISBN:9789573282778)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Noel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