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繪本
Author:Arun Gandhi, Bethany Hegedus
Illustrator:Evan Turk
這本書當初吸引我的是以孫子視角來看聖雄甘地的故事,還有插圖獨特又切合的表現方式,沒想到出版的過程也是充滿戲劇性。作者 Bethany Hegedus 沒去過印度,也不是甘地的研究學者,甚至沒出版過書。911事件發生時,她人正在世貿中心相鄰的世界金融中心第一座,也許是為了尋求慰藉,她偶然參加了阿倫·甘地(Arun Gandhi)——聖雄甘地第五個孫子——的演講,聽到祖父授與他關於憤怒的情商教訓,感動之餘而萌生創作的念頭。她主動寫信與 Arun 聯繫,Arun 也真的回應她的想望。這本書不僅來自對 Arun 童年的回憶側寫,也蘊藏 Bethany 的告解與療傷,兩人合作超過十年的寫作與修改才完成。
這是一個不需要知道太多歷史背景也能看懂的故事,我們可以單純去感受祖孫情,或討論如何在不帶批判的前提下處理憤怒的問題,但我還是補充一些甘地的生平讀起來會更有感覺,尤其 Arun 與甘地共處的這兩年時光就發生在甘地被槍殺前,對他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記憶。繪本的出版也許產生催化效果,讓他接著寫了《甘地教我的情商課》這本書。另一個讓此繪本值得收藏的理由是插圖的精采詮釋,繪者不僅用水彩與鉛筆手繪,還運用了織物、紗線、棉線、棉花和錫箔紙等素材搭配渲染、剪紙去做拼貼,畫面處理很有藝術感與立體感,呼應內容精神又有強烈的象徵意味,真的非常好看。
關於聖雄甘地
1869年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出生的時候,印度已經瀰漫著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氣氛。虔誠的印度教家庭中,父親是地方首長,甘地生長的條件優渥,在英國取得律師資格後回國執業但不太順利,才接受一份南非的工作。在那裡他深刻感受到印度人遭受的種族歧視,最知名的例子就是買了頭等車廂車票的他,因拒絕移到三等車廂而被白人趕下火車的遭遇。他在南非生活的21年,發起相關抗議遊行運動,爭取南非印僑的權益。那段時間的經歷讓他開創了「非暴力」的公民抗爭理念,也有了社會政治活動家的雛形。
1915年回到印度的甘地,參與國大黨的獨立運動,成為一連串不合作運動的領袖,1919年發生印度抗議者遭英軍屠殺的事件,讓甘地更堅決爭取獨立,抵制英國的設施與商品,拒絕英國的封號與工作,鼓吹大家自行紡紗、織土布,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即便被英國統治者監禁兩年,復出後仍以進食抗議主張他的訴求。1930年,為了抵抗殖民當局禁止食鹽自產,迫使人民購買昂貴進口食言的法律,他帶領了遊行近400公里、上千人跟隨的「食鹽進軍」,到海邊煮鹽,此活動開始各地萌芽,愈演愈烈,最終成功讓政府讓步廢除《食鹽專營法》。
二戰後的1947年,印度終於獲得獨立,但印度與巴基斯坦分治,更凸顯印度境內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衝突。甘地的夢想是建立各個宗教、種姓階級都能和平共處、團結合作的印度,雖然篤信印度教,但他為穆斯林爭取權益,對巴基斯坦採取和解態度,最終導致一名狂熱印度教徒在1948年將他射殺。
Arun 的父親是一名編輯,母親是《印度意見》的出版商。他只有在五歲的時候短暫與祖父見過面,一直到12歲才跟著家人從南非來到印度的塞瓦格蘭姆(Sevagram)靜修院,與聖雄甘地一起生活了兩年。這個時候甘地早已是標誌性的簡樸模樣,頂著光頭,穿著自己紡織的纏腰布。看到久違的孫兒,仍是露出慈愛的笑容。
「你們的旅途如何?」爺爺詢問。
——《甘地教我的情商課》
我對祖父的敬畏,讓我結結巴巴,「爺爺,我是從車站一路走過來的。」
他笑了起來,我在他眼中看到一絲閃爍的光芒。「是這樣啊?我真以你為榮。」他說,在我臉頰上親了更多下。
我馬上感受到他無條件的愛,對我來說,那正是我需要的祝福。
而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祝福到來。
Arun 景仰他的祖父,也知道他肩負崇高的責任,但一開始他並不情願與這麼多追隨者分享祖父的時間,也無法靜下心來投入服務的生活。圍繞著他的黑線表達了他內心的煩躁。
這裏繪者用了明瞭的四分圖來呈現靜修院的工作。不過其實 Arun 的父母和妹妹艾拉只在這裡待了幾天就離開了,Arun 則實實在在地待了兩年之久。
在南非的習慣讓他一開始很不適應這裏的飲食與生活,他也因為無法像一般孩子恣意親近自己的祖父而失落。他煩惱並懷疑自己是否能達到祖父的期望,配得起甘地這個姓氏。渴求關愛的他不只無法輕易獲得平靜,更因為挫折而憤怒。
某天課後他開心地在足球場上奔馳,正當他要得分的時候,另一個年紀較大的孩子推了他,並把球給搶走了。Arun 面朝下跌在泥地上,氣急敗壞的他抓了一顆石頭跳起來咒罵。其他孩子試著勸他冷靜,看到眾人望向他的眼神,彷彿在質疑「為何一名『甘地』能夠這麼容易發怒?」,Arun才丟下石頭逃離現場,奔向爺爺的小屋。
甘地爺爺看見哭泣的 Arun,放下手邊工作,禮貌地請助手離開小屋,聆聽他傾吐稍早發生的一切。甘地聽完並沒有指責他,也沒有表現失望,反而告訴他不用感到羞恥,每個人都有情緒,都會感到憤怒。Arun 疑惑地問:就連您也會生氣嗎?
甘地要 Arun 跟他一起紡紗,他的話語跟著轉動的紗線開始從口中流淌。
憤怒就像電,可以像閃電一樣擊中並將樹劈成兩半;
但憤怒也能被引導、轉化,像燈一樣照亮世界。
「那是您在做的事⋯⋯我沒有辦法做到。」
「Arun,我們都可以利用我們的憤怒,而不是讓它利用我們。」
正如甘地所推崇的非暴力理念,他將對不平待遇的憤怒轉變為勇氣與決心,用他的不合作運動改變了歷史,也影響了 Arun 和無數追隨他的人。那隻紡紗的手那麼巨大而充滿力量,他將憤怒的電化為動力,轉動了無數的人,得以完成更偉大的事。事實上這也是許多大人要學習的,我們在指正孩子鬧脾氣的時候,自己有沒有控制住怒意呢?還是無意間我們也做出以暴制暴的示範呢?看完這本書,尤其最後祖孫倆在夕陽的光芒籠罩下,村莊的剪影風光有他們的、勞動的人們的、動物與樹木的拖長影子,那畫面著實美麗,我也感到靜心與療癒。
書籍資訊
Grandfather Gandhi (精裝版)(ISBN:9781442423657)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Noel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