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了幾次親子講座之後,在因緣際會之下、應民眾爸媽們的請求,我在過去1、2年裡、開了不少親子共學英文的課程,因此曾和不少憂心忡忡的爸媽們深談過,光是去年中的第二堂課才剛結束之、已經讓我有不少的衝擊,只是到現在才終於有空把這些感觸整理出來:
★ 現在的孩子真辛苦,小小年紀、要學得的東西卻好多好多….
★ 比起其他學科,英文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偷跑、而且有偷跑和沒偷跑的孩子之間、真的會拉出不小的差距。(坦白說,這種差距還真有點讓我嚇到吃手手…)
因此,我不得不語重心長的說:「現代孩子學英文的路上,父母的角色比以前更加重要了!」
雖然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但殘酷的事實是,現在已經不是農業社會,孩子們的成長不再只是「吃飽睡飽能長大」就好,他們除了要面對現今社會千變萬化的挑戰、還得跟全世界的人(甚至是機器人!?)一起搶工作。
所以,我最常用來和父母們解釋的例子就是:
當你帶著孩子行走在成長的道路上,儘管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這條路上的風景很美,再加上有你的保護,孩子可以一路上無憂無慮的玩耍。 但是,當你抬起頭望向遠方,看到了一座5層樓高的水泥牆、擋在孩子的道路上,雖然現在孩子還沒走到那裡,但是五年、或是10年之後,孩子總是會走到那堵牆下、無法前進。
身為父母的你,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有兩種選擇:
① 什麼都不做,依舊讓孩子無憂無慮的開心玩耍,等到撞到牆的時候再想辦法。
② 從孩子離那堵牆還很遠的時候、就開始由淺入深的帶著孩子玩各種「跳躍遊戲」藉以培養其跳高的能力;例如從簡單的雙腳跳開始、進展到跳繩、跳高、跳遠、最後是撐竿跳,在無壓力的環境下學習跳躍。
選擇1的好處是,孩子可以無憂無慮地玩上好幾年,壞處是當他碰到那堵牆的時候,如果他不是天生就擅長跳躍的孩子、那麼就只能不停的撞牆,因為他沒有被培養出跳過牆的能力….
用選擇2培養出來的孩子,雖然不保證他馬上就可以跳過那堵牆,但至少他已經透過各種遊戲、累積了一定程度的跳越能力,或許只需要再加一把勁,或者是有人從旁輕輕推他一把,他就可以順利跨過那堵牆了。
或許有些人會說:「但是我就是希望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啊!」(=上述的選擇1)
這句話說的一點都沒錯,也是所有父母(包括我自己)的心聲,但是我在親子英文教學的過程中,看到了太多不快樂的孩子;沒錯,他們的確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但是數年後的今天、他卻只能在那堵「學英文」的高牆下不停地徘徊,想盡辦法要跨過那堵牆,最後卻撞地遍體鱗傷。
如果撞牆期只維持數個月或者是數年、最終他還是翻過了那堵牆,那當然再好不過;但是,最慘的情況是,他嘗試了幾次之後、發現自己的能力實在太薄弱,結果乾脆直接放棄…
比起「英文學不好」,「放棄學英文」才是最可怕的!
因為,「英文學不好」大多是學習方式錯誤、並非孩子本身的問題,所以只要透過適度的因材施教和耐心指導,調整出正確的學習方式,孩子通常都可以度過瓶頸;但是,如果孩子因為履經挫折而「放棄英文」,那這時候我們首先需要修補的就不是學習方式、而是孩子的自信心,這樣反而讓父母和孩子都加倍辛苦。
於是,我不禁反問自己:「所謂無憂無慮的童年是真的無憂無慮、抑或只是延遲痛苦罷了?」
因此,在此建議崇尚無憂無慮的家長們,其實提早起步學英文也可以是無壓力的快樂學習,一切端看於父母和老師如何引導。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百忙之中,還是盡量抽空幫家長和孩子們開親子課程,而且不論是否有來上我的課程,只要父母們有疑問和困話的地方,我也總是很樂意抽出時間和大家討論孩子們的學習挑戰、給予一些的建議和引導,目的就是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家長找到自己孩子所適合的學習方式,讓大人小孩都能快樂學英文。
就像在我共讀班的一位家長,她上完第一堂課之後跟我說:「來上課之前,很擔心孩子們會排斥英文書;老實說,我覺得是我自己的壓力比較大。但是上完課之後,才發現學英文和教孩子英文好像也沒多可怕喔~」
曾經在書上看過一句好話:「期待孩子學英文,不如和孩子一起學英文」
所以,父母最應該介入的時期、其實是在孩子學習英文的最初階段。依照每位孩子英語啟蒙的時間點不同,所謂的最初階段可以從出生一路到國小。就如同我一直所強調的,在一開始就盡量讓孩子對英文產生好感,陪著他一起學習、一起把英文使用在生活中。有關「如何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正確的引導英文學習」,歡迎參考這篇文章:各年齡層學英文的重點和技巧,你抓到了嗎?
「英文」對於我們這一代來說,只是一個「上課會考的科目」,所以不要讓孩子們重蹈我們的覆轍,而是要讓他們用學習中文的方式去學英文,也就是先著重「聽說」、才開始「讀寫」,這是學習任何一種語言的正確順序。
讓我們陪著孩子們一起學英文,牽著他們的手、帶著他們走入語言學習的大門,一旦帶著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第印象跨過了這個門檻,孩子們自然就有足夠的興趣和耐心去學習這個語言,加上有父母的愛作為後盾,就算難免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孩子們也有足夠的能量去跨過每一道關卡!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牧羊犬的英文天地 & 育兒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