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兒子每天無論何時、在哪裡、遇到誰,都會被阿公阿嬤喊:「你叫阿公/阿媽/姑婆/嬸婆/叔公/舅公/阿祖/阿姨/舅舅/伯母/伯公了沒?」兒子第一個反應一定是立刻縮到我背後,撇頭裝沒看到,一開始我會請大家給他一點時間,大概20分鐘後,只要沒被過分關注(要到這個階段已經很難了),他可以自在的玩起來,那時要叫人就容易多了,最差一兩個小時候要分開時,他一定能爽快的喊個稱呼說掰掰。
但隨著年假一天天過去,我開始替兒子抱不平了。十個成人裡不超過兩人會先跟他打招呼或幫忙介紹:「我是阿公/阿媽,他是姑婆/嬸婆/叔公/舅公/阿祖/阿姨/舅舅/伯母/伯公喔。」卻總是要求這個兩歲半小孩先打招呼、先認出人,這是哪來的道理?
兩歲半的小孩世界那麼小,有些親戚出生時見一次、接下來逢年過節見兩三次,他如何能分辨出姑婆/嬸婆/叔公/舅公/阿祖/阿姨/舅舅/伯母/伯公呢?
兩歲半小孩先打招呼,代表有禮貌嗎?那我們這些年長幾十歲的人不先跟孩子打招呼,是比較沒禮貌摟?還是只是想藉著小孩一開口就喊人,彰顯自家的孩子聰明呢?那,那些喊不出孩子名字的親戚,你會說他不聰明嗎?
我覺得即便只有兩歲半,兒子也很知道怎麼回事,對「你怎麼沒叫人?」感到討厭,昨天一位長輩上車,就立刻說出這句話,我反問:「你也可以先跟孩子打招呼啊」長輩照作,兒子果然立刻開口說話了,小孩怎麼會不懂呢?
更何況,這九天年假觀察下來,有時根本不是兒子沒叫人,而是兒子叫了,成人也沒在聽,反正就只是想把「你怎麼沒叫人?」當成理所當然的招呼語。
記得小時候,大家都會說:「你來了,累不累?吃飽沒?」說這是台灣農村社會流傳下來溫暖的問候語,曾幾何時,我們給小孩的問候語卻是「你怎麼沒叫人?」
難道我們希望未來孩子也這樣問候他人嗎?劈頭就是:「你怎麼沒叫人?」
下次,讓我們幫孩子幾個忙:
1.當有客人上門,或是即將抵達新地點、見到一些不熟悉的人時,先幫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告訴他會見到誰,可以怎麼稱呼,如果他需要一點時間,可以在附近耐心等待一下。
2.當親友立刻迎上來,在他們開口前,我們先幫忙說些招呼語,緩和氣氛,也暗示親友給孩子一點時間。
3.若還是免不了「你怎麼沒叫人?」,也許我們可以回答:「對啊,我們還有點緊張,等一下會試試看喔。」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遜媽咪交換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