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上了一個電台訪問,講愛麗絲‧米勒的書《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祕密》。訪談中,我們聊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主持人說,這句話怎麼會是對的啊,天下當然會有「不是」的父母!有多少父母對孩子造成傷害啊!
對於會虐待孩子(在此包括肉體、語言及精神虐待)的父母來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能會成為他們開脫(或別人幫他們開脫)的護身符。另一方面,對於願意好好、平等地對待孩子、有自省能力的父母來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能會成為他們的緊箍咒。因為要維持「好父母」的水準及形象,一刻都不能放鬆,最後會變得很累、很憂鬱,搞不好還會因此而無法好好對待小孩。
好父母若「不是」會怎樣?「不是」真的有這麼糟嗎?承認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能力不足、承認自己負擔不起責任,真的有這麼糟?真的只會失去面子、權威與自信?有沒有可能,承認自己「不是」是會讓父母得到一些好處的?
我不知道別的父母的經驗如何,但是就我自己來說,承認「不是」其實好處多多。第一,它讓我鬆了一口氣。必須承認,當完美媽媽灰熊灰熊灰熊累啊,累到根本再也沒有力氣當一個好媽媽。承認了自己會「不是」,接受了自己可以「不是」,我可以用更輕鬆的態度去面對錯誤,當聽到別人(比如說,我老公)的批評指教時,反應也不會這麼激烈。
第二,接受「不是」讓父母有可以學習的機會。如果父母認為自己一定(或必須)是對的,他當然不能去傾聽孩子(或任何其他人)的意見,因為孩子(或任何其他人)一定是錯的。
如果說,這個父母是住在孤島上,然後他的孩子只是他的想像產物,這樣的生活方式也無不可。但是,人就不完全是住在孤島上,孩子也不是父母的想像產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如果還是要一意孤行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很可能對彼此的關係造成衝突和問題。
在社會中(包括社會最小單位:家庭)人就是無可避免地要和其他人有一些關係,必須和人溝通、對話、合作才能生存得下去。而在對等合作的關係中,承認自己不足、會犯錯、不知道怎麼處理問題其實不是世界末日,不會讓關係毀滅,反而會讓夥伴覺得受信任,可以提供他所能提供的幫助,讓雙方一起解決問題。
套用到親子關係中,如果父母可以放下權威和「我一定(必須)是對的」這個迷思,其實搞不好可以接受到來自兒女的幫助,因為兒女可能會提出一些父母從來不知道的觀念和解決方式,或是雙方可以一起困惑、一起尋求解決辦法,這樣也比父母壓迫兒女、兒女必須衝撞以維護個體獨立、雙方成為敵對狀態來得強的多。
第三,放下了「父母非是不可」的魔咒,成年的父母也比較可以面對自己內心的小孩,可以傾聽自己童年的聲音,那些曾經受傷、痛苦、卻從來都無法去訴說這些傷害和痛苦的聲音,並且藉此療癒童年的傷痛。
我想,父母拒絕傾聽孩子的聲音,也許是因為父母在當孩子時,從來就沒被人傾聽。父母拒絕和孩子對話,是因為他們在當孩子時,從來沒有人要跟他們對話。從來沒有經歷過、沒有擁有過的事,當然會引起恐懼。而當看到別人竟然能輕輕鬆鬆摘下這個「禁果」還吃得津津有味、沒有被毒死,除了震驚、憤怒之外還會有嫉妒的情緒。
如果是這樣,父母應該先處理的是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去指責「孩子不該有自己的聲音」、判定「孩子怎麼可能有自己的聲音、一定是被教壞/煽動了」、憤怒「孩子怎麼可以質疑我」。因為,不管我們想不想,我們都只不過是人。是人的話,一定會犯錯。
放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不是」就不再是一場災難,而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一個重新思考、尋求解決問題方式的契機。為人父母,可以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因為父母就是一個在犯錯中學習的過程,沒有犯錯,就沒有學習和成長。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遜媽咪交換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