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上課前安排女兒去同學家住一晚,出門前和她因故起了一點衝突,心情還來不及平復就送她上路,懸著一顆心與她道別。當天晚上深刻的反省自己,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緒,才發現自己表面上責怪孩子,底層的感受卻是自責。
隔天下課接女兒回家之後,還沒想好要怎麼跟她談這件事,就在互動中無意間受到牽動,自然的說出了自己的心情,女兒也道出心裡的委曲,我向她坦承自己因當下的掙扎而造成處理的失當,內心感到歉疚與後悔,同時對於她的急於離去也感到難過與失落。
女兒困惑的說:「妳不是都說我不在家妳才能專心做自己的事嗎?」我說:「是的,我是這麼說過。妳小時候總是纏著我陪妳做妳喜歡的事,所以妳偶爾不在身邊,我才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現在妳長大了,我們常常一起做彼此都喜歡的事,或是互相陪伴做各自想做的事,我不知不覺的習慣了妳在身邊,那天妳為了要早點離開不惜與我強烈爭執,我突然覺得好傷心。」
怕女兒會誤以為我是在要求她為我的情緒負責,於是我接著說:「我這麼說不是希望妳留在身邊陪伴我,每個媽媽理性上都明白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不會為了自己去限制孩子的自由,只是情感上對於孩子的離去仍免不了感到失落,但媽媽有能力照顧自己的情緒,所以妳不用擔心,也不用為了媽媽而犧牲自己。」
我想起我的母親,繼續說:「阿嬤也是這樣的,雖然她在對孩子付出很多,也很欣喜於孩子的陪伴,卻從不曾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對孩子有所羈絆。因為阿嬤給予我們全然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以至於我們都能安然的離開她的身邊,去成就自己的世界。」
向孩子表達真實的情緒,並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可以讓孩子有機會同理媽媽的心情,同時又能不被媽媽的心情所牽絆。媽媽的掙扎不成為孩子的掙扎,孩子便能感受到祝福,並得到自由。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Lau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