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朋友來家裡玩時,我會用心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也會關心孩子的情緒感受。孩子之間發生爭執時,我多半會先保持觀察,讓他們自己去磨合,在衝突中學習協商妥協與解決問題,若需要我介入處理,我則會就事論事,不會偏坦自己的女兒,但也不會因為她的朋友是客人就要求女兒無論如何都要禮讓對方。
女兒小一的時候,某天有個孩子來家裡玩,和女兒在看電視時起了爭執,女兒說要輪流看,但那孩子堅持要看自己喜歡的,女兒不依,那孩子立刻大發雷霆,緊接著摔搖控器洩憤,我正想和他談談,他的媽媽正好在當時來接他,一進門就看見自己的兒子在別人家闖了禍,面子上掛不住,當下給予嚴詞警告,並且立刻把兒子帶回去修理了一頓。事後孩子的媽媽告訴我,她已經教訓過自己的兒子,然後問我說:「妳平常都沒有教妳女兒要禮讓客人嗎?」我一臉錯愕的回答她說:「我只是教我女兒去人家家裡作客時要遵守別人家的規矩。」不知道她會不會誤以為我是惱羞成怒故意反將她一軍,但說真的我完全沒有,只是不加思索的據實以告。話說回來,我也不覺得她的孩子犯了什麼大錯,因為孩子之間發生爭吵是很正常的,怒摔東西對六歲男孩而言也算不上情節重大,只是可以藉機幫助孩子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是學習和友伴討論出達成共識的方法。
也許孩子的媽媽曾教導自己的孩子要禮讓客人,也認為孩子到別人家作客時應該受到禮遇,在她看來,我放任女兒和她兒子搶電視看實在有違「待客之道」,但我所認知的待客之道是要對客人保持禮貌與尊重的態度,而不是概括承受客人不合理的要求與對待。況且,對於尚未社會化的孩子來說,主人與客人的角色其實是很難拿捏的,所以即便那孩子的媽媽教導孩子要禮讓客人,但在我帶女兒去他家作客時,那孩子也並沒有真的讓著女兒,而我也覺得無所謂,就讓孩子去討論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就好。女兒跟我說:「我去他家時他也不讓我看我想看的節目,妳說去人家家裡就要遵守人家的規矩,所以我就跟著看,但他來我們家時又堅持要看他想看的,我說要輪流他也不要,所以我才不讓他。」也許女兒此舉的確引發了彼此的衝突,但我完全可以理解女兒的感受。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難免,也會從爭吵中漸漸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大人不用太放在心上。「待客之道」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孩子需要被教導,但也需要等待心理的成熟才能逐漸了解如何拿捏分寸,在此之前,讓孩子在衝突中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與化解彼此的爭執,找到一個互相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或許是更重要的功課。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Lau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