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特殊兒童療育工作,面對不同狀況的孩子、接受不同挑戰本是家常便飯;在這之中,最讓我費盡心思、傷透腦筋的,是動機低落的孩子。
自由時間不受規範時,他們或躺或坐,可能遊走,也可能重複做相同的自我刺激行為;他們吃什麼都好,不吃好像也挺好,拿什麼就玩什麼,但不玩更好;感受到被要求,就立刻放棄正在進行的事物;願意坐椅子上課,但耳朵關上,眼神直接穿透教學者,被動等著老師帶領,被糾正也很好。
每當遇見這樣的孩子,首要目標正是燃起他眼中渴望的火花,想盡辦法必須讓他「有所求」,因為在沒有動機的狀態下,聽到什麼都會流逝,看到什麼都無法穿越視神經,無論做了什麼事,身體都沒有記憶,那又如何學習呢。幫助無動機的孩子非常具挑戰性,那是一種「很難推動」的感覺;於是對我來說,孩子有喜歡的、著迷的事物,在某個層面來看其實是很珍貴的禮物。
孩子會著迷的事物有千百種,可能是燈光、數字、文字、交通工具,也可能是水、食物、把東西放嘴巴或是卡通影片。很多家長發現孩子著迷某一樣事物時,第一個反應就是禁止,於是把家裡可以轉的東西都藏起來,或不再買車子當玩具;有時候,這樣的舉動會造成孩子情緒反彈、乾脆什麼都不玩了,也有的時候好像成功,孩子轉移注意去做別的事,可是某一天在其他場所發現著迷的東西,反而更瘋狂更難禁止。
因此,當我發現孩子有著迷的事物,通常我會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竊喜(「啊哈,我手上有籌碼了」),是的,沒有看錯,就是竊喜,著迷的事物能創造極高的動機,而這份動機將可以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強化記憶力、眼睛耳朵變得敏銳;更進一步說,這份動機可以幫助「學習」,無論孩子需要的是學習說話、走路、吃飯,還是學習操作、自我控制、社交互動。
從著迷的事物切入,創造需求與動機,然後利用需求與動機,將學習的目標拉進來,這樣的學習才有靈魂,才能事倍功半。
有些時候,甚至在我們利用孩子著迷事物來幫助學習的同時,孩子自然而然就減低了著迷的程度(試想,每次我想要旋轉的時候就有人來干擾然後要我練習一些目標,那我是不是不要轉比較好)。如果那真的令人困擾,不就一石二鳥,兩個目的都做到了?
試試看,用不同的眼光再看一次孩子的著迷,也許當我們有籌碼了,知道怎麼做,這件事似乎也不再那麼恐怖了。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黃怡菱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