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聽了李崇建老師的專訪,他建議遇到有關孩子的任何問題,都要先從「感受」入手,但只是同理孩子的感受,不是同意孩子的行為或決定,而孩子多半在情緒被接納了之後,就會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雖然有時不是馬上奏效,但如果父母願意真心花一點時間陪伴與等待,通常孩子會軟化或變得比較有彈性。
這樣的方式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操作時卻未必容易,一方面是因為父母不熟悉也不習慣和孩子進行感受式的對話,另一方面則是父母往往操之過急,同理孩子之後沒有經過陪伴與等待的過程,等不及孩子改變就已宣告投降,然後又回到原本的慣性;再者,父母也很少處理自己的感受,以至於情緒很容易被孩子挑起,要能平心靜氣的接納孩子實非易事。
即使有其執行上的困難,但阿建老師的教養理念非常符合我的想法,也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雖然有時做不到或做不好。而關於「如何成為好父母」這個問題,老師也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只要父母願意朝這個方向努力,就已經算是好父母,父母明知怎麼做對孩子比較好卻老是做不到,勢必感到很挫折,如果父母能夠坦誠面對自己的挫折並且繼續努力,也能欣賞這個願意認錯並嘗試改過的自己,才能夠以同樣的態度去看待孩子。我對這段話特別有感,因為很多時候我沒放過自己,不肯原諒自己,所以也相對的無法容許孩子犯錯。
當天下午,發生了一件事,我想起阿建老師所說的話,便現學現賣一番
女兒:妳有沒有幫我帶美語功課來?
我:妳沒有請我幫妳帶耶…
女兒(面露不悅):妳昨天不是要我今天下午在這裡寫美語功課?
我:所以妳很生氣我沒有幫妳帶是嗎?(核對女兒的感受)
女兒(嘟著嘴):這樣我會來不及寫…
我:喔,妳是擔心今天晚上就要上課了,怕功課來不及完成?(原來生氣只是表面的情緒,底下的擔心才是真實的感受)
女兒點點頭,生氣的表情消失了,但還是不開心。
我:妳以為我會幫妳帶,但功課向來是妳自己負責的,所以我也以為妳自己會帶。今天晚上早點吃完飯,應該還是來得及寫的。
女兒點點頭,臉上的線條明顯緩和了。
如果不是早上聽過阿建老師的訪談,我很有可能在聽到女兒說我沒幫她帶功課時,為了防衛女兒對我的責怪,以及貫徹讓孩子自我負責的任務,而以強硬的態度回答:「那是妳自己的責任。」女兒知道再說下去我就要生氣了,所以會硬生生的把情緒吞回去。選擇使用阿建老師的方法,同樣是把責任放在孩子身上,卻也同時讓孩子有機會表達情緒,並且自然而然的轉化了情緒,而不會把這股氣悶在心裡,或是在其他地方借題發揮;而我之所以能夠與孩子的感受交流,是因為我當下的內在狀態是穩定的,所以在感覺到孩子的責怪時,我不急著為自己辯解或對孩子說理,而能很快的進入孩子的感受。
這是我一直在生活中經驗到的,要處理與應對孩子的問題,首先得要先穩住自己,而要保持內在的穩定,則是要經常與自己的感受對話。能夠看見自己的感受,才能面對孩子的感受;適時的清理自己的情緒,也才有空間容納孩子的情緒啊!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Lau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