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晚上,女兒跟我說隔天要去外面買早餐,我沒有想太多,就答應她了。
隔天一早,溫度計上顯示14度的低溫,窗外的天空灰濛濛的,又是個溼冷的日子。女兒起床後,我問她:「今天會下雨,我們必須開車去上學,可能會因為路上塞車而遲到,如果還要去買早餐就更趕了,而且上下車可能會弄得溼答答,要不要在家裡吃就好?」雖然我明知問了也是白問,因為依女兒的個性是不可能改變主意的,尤其是在我已經事先答應她的情況下。果不其然,她毫不猶豫的說:「沒關係,還是去外面買好了。」雖然我覺得這個決定一點也不明智,但為了表示我是個信守承諾且尊重孩子的母親,我還是說服自己開車上路了。
「妳剛剛出門前堅持還要泡一杯阿華田,現在我們比預定的時間晚了十分鐘出門,可能會遲到。」(對於女兒不接受建議的不滿沒有明說,開始借題發揮…)
「應該還好吧!」女兒說。
「就算妳不會遲到,但我回程時一定也會在路上塞很久,如果在家吃早餐就不會浪費這麼多時間。」我說。(不滿在心中發酵,硬要讓女兒覺得她的決定是錯的。)
「……」(女兒果然無言以對,但心裡應該覺得很無辜:「明明是媽媽答應我的,現在又好像是在怪我。」)
「等一下到了之後,妳自己下去買。」(這次不幫妳,讓妳自己下車撐傘去買,嘗嘗外頭的溼冷嚴寒,看妳下次還要不要這麼堅持)
「那我先把書包放下來。粽子要怎麼拿?」(女兒一點也不退縮,準備好接受考驗!)
「可以把塑膠袋反過來直接拿,如果妳怕燙就用夾子夾,記得請阿姨幫妳把粽葉剝下來。」(真有骨氣,竟然沒有拜託我幫忙,突然覺得讓女兒自己試試看也好。)
到了早餐店,女兒二話不說的下車,我忘了拿錢給她,她也突然想起還沒跟我拿錢,在車窗外徘徊,我搖下車窗把錢交給她:「快去吧!別耽誤了時間。」(我的時間焦慮又來了…)
還是去了好一會兒,終於回來了,女兒不慌不忙的上了車。
「怎麼那麼久?」(方才在車裡陪伴著我的時間焦慮,保持覺察,沒被焦慮控制,所以對女兒沒有責怪的語氣,只是真誠的關心)
「要排隊。」
「嗯,這個時間買早餐的人很多。」(可以理解她耽擱的原因。)
「其實沒有很久,我拿著夾子準備夾粽子的時候,阿姨主動幫我夾了,後來去排隊結帳,阿姨也讓我先結。」(原來是我在等待中的焦躁讓我感覺時間過了很久,其實女兒並不覺得自己有任何耽擱)
「嗯嗯,沒有媽媽在旁邊,也會有人幫妳,所以不用擔心。」(忘了肯定女兒自己處理了這件事,一點也沒有造成媽媽的麻煩)
結果,我們還是準時到校了,我所擔心的事(弄溼或遲到)一件也沒有發生,除了回程有點輕微的塞車之外。
我常常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感到進退維谷,表面上接納孩子,內心卻有許多的抱怨與微詞;想尊重孩子的決定,卻又覺得孩子的決定對我造成很大的困擾。這兩股力量來回拉扯時,最容易產生負面情緒,有時是對孩子的責難,有時則是對自己的質疑,常常搞得兩敗俱傷、吃力不討好。其實,只要表裡一致、態度堅定,走哪一條路都無妨,以上述的例子來看,我可以一開始就向孩子道歉,表達因為天氣因素無法兌現原先的承諾,為了避免麻煩,還是請孩子留在家裡吃早餐;也可以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提醒孩子等一下要自己去買,如果弄溼或遲到也都要自己負責,讓孩子學習承擔可能的行為後果。
要能夠做到選邊站而沒有掙扎,首先必須覺察自己內在的擔心,而後要試著分辨自己與孩子各自的責任,接著便要放下(自己的擔心)與放手(讓孩子承擔),那麼在每個兩難的當下,或許就不會再感到兩難了。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Lau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