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探守則一:先問原因
不管是福爾摩斯還是金田一,偵探所到之處似乎案件特別多;也身為偵探的我們,每天要面對的則是孩子層出不窮的行為問題。好不容易不咬東西,接著卻玩口水;戒了奶嘴,卻養成咬小被子的習慣,一件一件,不勝其擾。
有位家長求助,孩子兩歲多時早就戒除尿布,一直沒有問題,現在五歲多了,最近在學校卻常常尿濕內褲,不至於當場被發現的量,因此總是回家後才發現異味;曾經試著當天沒尿濕就獎勵,一陣子後控制住了,但過一陣子狀況又出現。
各家偵探們,你們會怎麼處理呢?開始之前請記得偵探守則第一條:絕對先思考原因,找出「為什麼」。
線索散佈各處,我們可以實際去觀察案發現場、詢問相關人士(如老師、同儕);如果孩子大了,和孩子討論也是一個方向;也可以模擬「案發」情境,或根據過去對孩子各方面的了解,推論一些可能原因。
(抱歉接下來我使用一堆問號,那些都是思考的方向,而且不一定命中)
如果是生理因素,那麼過去不會尿濕、在家不會尿濕,是否在學校忍耐過頭了?接著,為什麼要忍耐呢?不想去?(可能喜歡課程內容不想中斷?討厭廁所?)不敢去?(不敢表達需求?某種同儕壓力?)還是玩過頭忘記去?高估自己憋尿能力?
如果不是生理因素,想藉此引起注意嗎?想得到爸媽關注?想和弟弟一樣尿濕被注意?想和弟弟一樣年紀小?
或者,想藉此抗議什麼、抒發什麼壓力嗎?最近生活中是否有變動、是否學新的東西、有新的挑戰?是否家庭氣氛改變、是否被冷落或被過份關注?
就像我們之前說的,每一個方向都有可能,也都有誤導的機會,甚至是多因素的、已經有歷史的複雜行為,無法歸咎單一原因。我們能做的如同偵探,一件一件嘗試,一樣一樣排除,針對不同原因用不同方式去處理;如果貿然處理,非常可能暫時壓住,但沒有從根本調整,所以過一陣子就以其他型態再次出現(就像變裝過的兇手一樣)。
極端的時候,僅僅找到原因、點出原因,就能讓問題消失,可見偵探守則第一條的重要性。在我們談如何處理之前,請先在每天每天與孩子的互動中觀察、練習第一步,說不定在這樣比平常多的關注之下,孩子就先減少了行為問題。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黃怡菱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