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會向我抱怨孩子遇到困難時總是輕易放棄,沒有堅持下去的勇氣,我聽了想到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我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害怕困難與失敗的人,也因此經常待在舒適圈,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這樣就可以免於面對挫折與挑戰,相對的當然也就無法充分激發自己的潛力。即便我的生活多半悠然自得,但見到別人勇於突破自我、冒險犯難,總有幾分艷羨與佩服,我卻仍受困於長久以來的慣性,很難跨出那一步,對於這種自我侷限的性格,我多少是有些不滿意的。
然而,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跟隨著孩子的腳步,不知不覺的做了許多過去從沒想過要做的事,原本追求完美的個性,也因為不想帶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而學習自我放鬆,挫折感因此減低很多,反而更有能量去面對挫折。開始嘗試自己不擅長或不熟悉的事物,是孩子給我的靈感與動力,而在嘗試的過程中,努力突破自己的慣性思維,帶著「想放棄而不放棄」的精神面對困難與挑戰,則是我想要給孩子的示範。
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並不容易,畢竟「趨吉避凶」是人類的天性,大部份的孩子都寧可挑軟柿子吃,但父母如果能夠身先士卒,通常孩子也會起而仿傚。當然,挫折與失敗的感覺並不好受,父母必須同理與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可以跟孩子分享類似的遭遇與感受,以及自己如何調適心情、重新出發,孩子知道父母有同樣的經歷,會感到安心而產生向前的動力。只是,父母不要懷抱太高的期待,以為能夠立竿見影,別忘了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的醞釀,父母在孩子心裡洒下的種子,要經由耐心的陪伴與等待方能開花結果。
去年運動會,女兒在練習大隊接力時,因為跑太慢而履遭同學圍剿,某天,女兒告訴我她決定放棄參賽資格,我乍聽之下頗為失望,並不是因為女兒不能參賽,而是因為她選擇放棄。我對女兒說:「如果妳已經盡力練習卻始終無法達到標準而被老師換掉,這我可以接受;但若是妳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放棄自己參賽的權利,我覺得很可惜。」女兒聽了很生氣:「妳知道被一群同學責怪的壓力有多大嗎?妳都不懂我的心情!」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頓時,我理解了女兒當下的處境,回想向來不擅長體育項目的自己,在求學過程中不也是一再的想要逃避嗎?更何況我只是在心裡假想別人會嘲笑我,而女兒可是真真實實的遭受眾人的責難啊!我怎能苛求孩子不受打擊呢?於是,我滿懷歉意的抱著女兒說:「對不起,媽媽知道了。」隔了幾天,女兒突然對我說:「媽媽,我覺得我應該沒有想像中跑得那麼慢,我想再試試看。」雖然後來老師並沒有再給女兒第二次機會,但女兒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卻令我深深的感動與驕傲。
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和女兒分享自己面對困難的掙扎,有時女兒會問我說:「妳怎麼不乾脆放棄?」我回答:「我也很想放棄,因為放棄比較輕鬆,但那樣我就不會進步,原地踏步的感覺會讓我更沮喪,所以我寧可咬著牙拼拼看,我的經驗是只要突破了眼前的困難,就會得到成就感,和一種以前沒有的能力,那是比「輕鬆」更加快樂與滿足的感覺。」女兒露出似懂非懂的表情,但我相信,總有一天,女兒會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體會到突破自我的喜悅。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Lau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