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哥哥提到小時候因為我的成績向來名列前茅,同時教過我們的老師常在班上當眾對他說:「你妹功課那麼好,你怎麼會考出這種分數?」他當時聽了一點也不以為意,反而覺得妹妹功課好是一種光榮,而自己功課不好就是不好,無所謂。哥哥沒有因此感到丟臉或自卑,或許是由於媽媽從來沒有拿我們兄妹倆的表現來做比較,也從不曾以成績好壞來評價我們,但也有可能只是單純因為哥哥生性樂觀。
每個人對於外在訊息的解讀方式有很大的差異,老師說哥哥不會念書,哥哥覺得老師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因此內心沒有受到打擊;而媽媽說我書念得好卻反應很慢,我從此界定自己是個反應遲鈍、不夠聰明的人。
老師對哥哥有無貶低之意,哥哥已經忘了,但他清楚的記得自己當時並不以為侮;而長年以來我一直認為媽媽說的話影響了我的自信心,現在仔細回想起來,媽媽說話時其實也沒有貶抑的態度,我卻對號入座的把她的話拿來當成自我評價,進而努力追求聰明或假裝聰明來對抗或掩飾這個自我評價。
於是,哥哥書念得不好沒有成為他的致命傷,反而造就了他專注於發展與生俱來的音樂才華,終而有了一番成就。而我在追求與假裝聰明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原來沒有那麼不聰明,也漸漸接受自己在某方面的確是不聰明的,但如同哥哥所說,不好就不好,沒什麼關係。
同樣的事件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產生了不同的結果,訊息的接收與解讀是很主觀的,也是很複雜的,牽涉到個人特質與環境因素。當我還是個孩子,我經常是訊息接收者,當了母親之後,得常常扮演訊息傳遞者,我只能努力用我自己認為適當的方式來傳遞我所要傳遞的訊息,卻不能確保孩子依照我預期的方式去接收訊息。孩子不是被動的訊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的訊息解讀者,尊重並信任孩子的生命走向,讓孩子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完成屬於自己的生命課題吧!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Lau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