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快三歲了,這陣子可能因為生活經驗、故事書內容的影響,開始對「糖果」感到好奇,常常沒事就問「媽媽,我們家有沒有糖果呀?」眼看似乎時機成熟了,我決定開始讓她「學吃糖」。
吃糖還要學嗎?吃糖當然需要學習,當我們向孩子引介任何對身體、心理健康沒有特別助益的東西,都應該謹慎一點。於是棉花糖來到我們家了,女兒眼睛睜得好大,喜孜孜的開啟了口感、觸感、味覺和嗅覺全新體驗;同時我也藉機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向她說明糖可能的影響(蛀牙、情緒起伏大、興奮、睡不著、胖嘟嘟….)。
然後我們在一開始就堅持遊戲規則,女兒擁有部分選擇權,可以決定吃兩顆或是三顆、先洗澡再吃還是洗完澡再吃、要不要分享等等(這樣的權力對她來說很滿足了);而我也擁有決定權,決定什麼時間拿出以及收回那包棉花糖。
漸漸的,她開始不在不該吃糖的時間亂吵,開始學習期待與延宕滿足;吃完我們說好的數量就結束,甚至當我故意多給幾顆,她還會提醒我(有時候我會以黏住為理由多優惠幾顆);一邊吃糖一邊會喃喃說著糖的壞處,偶爾在她晚睡的時候會自我推測是不是因為吃了棉花糖;可以分享一顆給心愛的媽媽;注意到刷牙、喝水的重要性,尤其在吃糖以後….。
那一大包無印良品原味棉花糖慢慢就吃完了,但就像吃完的水果、麵包一樣,我觀察著、等著,卻沒有等到她吵要再買一包,棉花糖很自然的進入我們的生活,又很自然的離去了,下一次會是什麼呢?
把所有的美好和壞處都引介給孩子,讓他擁有思考和選擇的權利,堅持遊戲規則,讚美他的思考、他的選擇以及他的自我節制,不用糖(替換成手機、卡通、飲料、薯條皆可)當成唯一、立即或最佳增強物,在其他生活的互動中實踐比糖更棒的陪伴和愛。
只要注意一些細節,一包糖、一部卡通也能讓孩子快速成長,學會對自己負責。成長過程中有太多關卡和誘惑,陪他一起了解,學習節制,學習延宕滿足與自我增強,速度可能慢,但有我們的陪伴,一切會學得比較踏實。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黃怡菱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