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我們很常使用代幣,例如集點數、集笑臉、集蘋果或累積星星等等;然而,代幣的使用其實是一門學問,是一種行為塑造的方式,不像它表面上這麼簡單上手,常常有家長不小心誤用了,沒有掌握關鍵技巧,因此覺得「代幣不好用」、「一開始好用但後來就無效」。
代幣制度包含以下幾個元素,我一邊介紹,一邊也提醒大家可能出現的錯誤:
❶ 目標行為,也就是什麼樣的表現能夠得到代幣。這部分容易出問題的是目標行為定義太模糊,以至於大人和孩子常常有爭議;或是目標行為太難,即使努力了也很難賺得一枚代幣。例如目標行為是「早起」,那比以往早一分鐘算不算達成呢?起來以後又回去睡算嗎?這些細節沒有定義清楚,都很可能成為代幣失敗的主因。
❷ 代幣本身。通常代幣應該是中性的東西,例如簡單的印章、小圓點、方塊、假錢等等,如果代幣本身就很吸引孩子(例如孩子本來就很喜歡貼紙,大人又使用貼紙當代幣),那基本上就不是在執行「代幣制度」,變成只是達成任務然後「交換」一個小小增強物。代幣應該要難以複製,否則孩子可以自己偷偷增加代幣,造成爭議。
❸ 集滿代幣後的獎勵。獎勵物或獎勵形式完全會影響制度的成敗,一般來說,獎勵最好多項、多樣化,不是只有食物或昂貴的玩具,有趣的活動、互動遊戲、特權、表揚等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獎勵。盡量和孩子一起討論獎勵的內容;如果孩子的能力還無法討論,謹慎的觀察、行為分析師的建議都是必要的。獎勵應該是變動的,內容會換,非一成不變;當目標變得容易達成時,就不該每次做到都給獎勵,需要轉變為「不定時的給」。
❹ 代幣兌換,也就是遊戲規則的精髓:達到幾次目標行為能得到一個代幣?收集多少代幣能換得獎勵?獎勵是否有層次?(例如5個代幣兌換休息五分鐘、10個代幣兌換玩玩具)什麼時候可以兌換獎勵?(最好是達到標準當下、當次下課、當天就給予獎勵,不要拖延太久)此外,孩子的能力上能不能接受延宕獎勵、能不能等待、是否有「交換」的概念、是否知道任務-獎勵之間的因果關係,這些都決定了代幣制度的成效,也必須一併考量。
是不是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呢?其實上述每一點都包含了複雜的細節,以及行為分析、教學原理的專業知識,所以,一個失敗的代幣制度不表示這個東西不好用,而是使用方法可能哪裡出了差錯。諮詢行為分析師,和他們討論執行的細節,多一分了解就多一點成功的可能;然後我們也才會發現,天啊,這東西經典不是沒有道理的!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黃怡菱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