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繪畫上沒有獨特的天分,但每當需要畫畫時都很認真的想要畫好,而她對畫好的定義就是「畫得像」。
有一次,她嘗試立體的構圖,但畫了很久都無法達成自己的期待,忍不住羨慕起班上很會畫畫的同學。於是我同理她說:「妳好像有點沮喪自己沒辦法像XXX一樣畫得那麼好,妳也想要畫得很像,但畫不出來。」她聽了之後給了我一個洩氣的表情,隨即又開心的繼續畫下去了。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其實可以說:「妳也畫得很好啊!」但事實上這並沒有幫助,孩子知道真實的狀況,這種空泛的鼓勵起不了作用,同理讓她覺得被了解,反而能夠更自在的作畫。
女兒小一的時候很喜歡她的老師,曾畫了一張美人魚的圖畫,自認為是所畫過最棒的作品,決定要送給她最親愛的老師,老師收到後把她的畫夾在桌墊下,女兒好開心。
學期結束結業式那天,學校進行大掃除,女兒說她看見老師把她的畫揉成一團丟在回收桶裡,我問她會不會傷心,她故作鎮定的搖搖頭,說某某同學的很多作品也都被老師丟了。
過了一會兒,她神情黯然的對我說:「老師把我畫得最好的作品丟掉了。」我看出她眼底的失落,不捨的抱住她,她接著說:「討厭,早知道我就自己留著。」我又聽出了她心裡的生氣與惋惜,於是對她說:「老師把妳最愛的作品丟掉讓妳覺得又難過又生氣,下次要不要把畫借老師看看就好,再拿回來自己保存?」她點點頭,在我懷裡賴了一下,又開心的去玩了。
曾經,發生類似的事件,我總是急著站在對方的立場向她解釋,目的是希望女兒了解別人不是故意要傷害她,而能夠釋懷與放下,但這種方式卻經常引起反效果,女兒接收不到我的善意,反而覺得我沒有替她著想,不懂她的感受。後來,我才知道不能先講道理,必須先紓導情緒,「同理」是一種奇妙的安慰劑,人一旦被理解,傷口的疼痛與心理的壓力便立刻得到舒緩,也就有力量再繼續向前走了。
我慢慢發現,無論孩子的害怕與生氣聽起來多麼不可思議與不可理喻,如果能在第一時間真心的給予同理與陪伴,等孩子情緒安定之後,再表達自己想要給孩子的訊息與教導,通常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效果。
但若是把這個方法純粹當成一種「溝通技巧」來運用,失敗的可能性還是很大,其中的關鍵在於「真心」兩個字。孩子具有敏銳的直覺,當他發現父母只是在使用一種「技術」或「方法」,企圖說服他或驅使他就範,他會輕易識破你內心的矛盾與表面的偽裝,以至於讓你覺得你該說的都說了,但就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誤以為「同理」根本無效而宣告放棄。
我就有過幾次類似的經驗,當我帶著自己背後的目的「假裝」同理孩子,絕對無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感受,然而,同理孩子有時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常常無法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事情,以至於對於孩子的處境與感覺往往難以感同身受,因此,要真心同理孩子,就必須先放下大人的主觀。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同理孩子的感受並不等於認同孩子的行為,比方說,孩子在被別人嘲笑之後出手打了人,要對孩子說的是:「別人取笑你,你很生氣,所以忍不住出手打他。」這是同理孩子的感受,但接下來要做的是幫助孩子以適當的方式處理生氣的情緒,取代打人的錯誤行為,也就是我們容許孩子有情緒,但並不贊同他以打人的方式來宣洩情緒。
許多大人並不習慣處理孩子的情緒,總是先判斷對錯、糾正行為,如果能夠改變一下優先順序,或許就能讓孩子不只「口服」,也能「心服」。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Laurie